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进展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磁海甬动”磁性材料应用技术成果发布活动第八场举办
日期:2021-12-22, 查看:1457

       为促进磁性材料应用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政策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助推宁波市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宁波磁性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中心(工信部)、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磁海甬动”磁性材料应用技术成果发布系列线上直播活动第八场于12月16日举办。

  磁性材料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5G通讯、航空航天、物联网传感器、无线充电、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以及机器人等国家战略领域和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本次发布的六项成果,分别由来自浙江大学许贝贝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武安华研究员、宁波大学王健教授、宁波大学华昌洲副教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夏卫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满其奎研究员和谭果果副研究员,共吸引约5000人次在线观看。

  浙江大学许贝贝研究员分享了题为“柔性多场感知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报告。其团队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室温磁性、铁电性、磁电耦合特性的有机给受体共晶体系,提出多种方法制备有机给受体共晶和柔性薄膜,实现了柔性多功能传感器件的集成,提出基于分子界面电荷转移作用的有效调控,实现自旋-电荷-晶格耦合,获得基于一种材料的光电磁力热多场感知和有效区分,并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多场感知和有效区分的机理,在人工智能感知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武安华研究员分享了题为“新型磁光晶体CeF3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的报告。其团队从我国激光及光通信对磁光材料的应用需求出发,研究了一系列氟化物磁光材料的磁光性能和综合物理性能。筛选出CeF3磁光晶体,该晶体从紫外到中红外的广阔波段,都具有优异物理性能和磁光性能。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氟化物的坩埚下降法有深厚的工作积累,具有实现大尺寸CeF3磁光晶体生长的技术条件,可以推动CeF3磁光晶体在紫外光刻、高功率激光及中红外激光的磁光隔离器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很好的市场前景。

  宁波大学王健教授分享了题为“基于电磁能量和目标电磁特性的传感节点设计”的报告。王健教授团队提出的基于射频能量俘获和传输技术的传感节点电路具有宽负载、宽输入功率、高效率、天线极化匹配性能优越、传感节点功耗低等特点,团队目前已完整实现天线、整流电路、功率管理到传感信号处理及节点通信的系统设计。另外,团队提出的裂缝传感器、射频湿度传感器和抗金属RFID等在灵敏度、探测精度、探测距离、成本控制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团队在射频无线充电传感节点和无源射频传感器的研究成果将为物联网传感节点的无线供电、无电池化、自供电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宁波大学华昌洲副教授分享了题为“基于磁性材料的吸收式频率选择传输结构”的报告。其团队研发的基于磁性材料的三维吸收式频率选择传输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厚度薄和吸收频带宽、插入损耗小、角度稳定性好、功率处理能力强、极化不敏感等优点,在通信及雷达天线罩的RCS缩减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夏卫星研究员分享了题为“洛伦兹电镜强磁场原位样品台的开发及其在稀土永磁材料中的应用”的报告。其团队研发的强磁场原位样品台把在透射电镜内部能够施加的最大磁场值由国际上现有装置的0.09T提高到1.2T,使原位观察稀土永磁材料磁畴结构变化成为可能。对热压热变形钕铁硼磁体、2:17型钐钴磁体、铝镍钴磁体的磁畴结构的报告对于加深磁体宏观性能的微观机理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所开发的原位表征装置可广泛应用于稀土永磁材料和其他磁性材料研究中。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满其奎研究员和谭果果副研究员分享了题为“易面稀土软磁材料磁晶各向异性调控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的报告。其团队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优化,调控易面稀土软磁材料磁晶各向异性和高温结构稳定性,实现了高频、高磁导、耐高温电磁波吸收材料批量制备和中试量产。因其良好可调的高频磁性和高温稳定性,该材料可以实现高温、宽频、薄层电磁波吸收,可广泛应用于电磁兼容和隐身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磁海甬动”磁性材料应用技术成果发布系列活动受科技部人才交流中心指导,是磁性材料产业的标志性品牌活动。活动对接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资源,聚焦磁电子、磁诊疗、磁制冷、磁动力、磁传感等应用方向,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向磁产业上下游企业发布前沿、领先的科技成果信息,旨在推动磁产业最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助推中国磁产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磁材实验室)